高考配资指数官网,是莘莘学子十二载寒窗苦读的终点,更是迈向人生新阶段的起点。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一些不法分子却趁虚而入,设下重重陷阱,给考生和家长们造成财产损失。为了帮助大家擦亮双眼,共同守护高考梦想,我们邀请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马晨贵法官和上海恒善律师事务所江丽律师结合法律专业知识与真实案例,为大家揭示高考诈骗的常见套路、法律后果及防范措施。
高考诈骗常见类型及案例解析
高考诈骗手段多样,且随着技术发展不断翻新。常见的诈骗类型包括:
1.“疑似作弊”恐吓诈骗:骗子冒充教育部门或招生考试机构,发送“考生作弊”短信,声称在考场监控中发现考生有作弊嫌疑,要取消高考成绩,并诱导考生或家长打电话咨询。当你打过去,骗子就会一步步套取你的信息,让你点链接或者下载APP,然后让你交各种费用,最终让你把钱转给他们,造成财产损失。这种骗局正是利用了考生和家长害怕影响前途的心理。
2.“内部指标”诱惑诈骗:不法分子谎称有“内部渠道”“内部指标”或“降分录取”名额,甚至伪造军校内招名额,骗取高额“跑腿费”“打点费”。
案例一:周先生被“军校内招名额”诈骗
周先生遇到一个自称有“军校内招名额”的贺某,结果被贺某以各种“跑腿费”“打点费”的名义骗走了37.5万元。最终周先生的女儿根本没有被录取,贺某还找各种理由推脱不退钱。
案例二:艺术培训机构负责人刘某的“计划内预留名额”骗局
一位艺术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刘某,谎称自己能帮没达到录取线的学生通过“计划内预留名额”进入名校。最终,他骗取了9位家长共计90多万元。
正规招生绝无此类“内部渠道”。
3.伪造录取通知书诈骗:骗子冒充高校招生办,寄送虚假录取通知书,发送虚假录取短信,甚至搭建虚假招生网站。其目的是诱骗考生和家长将学杂费打到他们指定的银行账户上,或者骗取个人隐私信息,最终还是为了骗钱。对于此类骗局,务必核查官网域名、电话咨询招生办、对照往年录取流程,并警惕要求将费用转至个人账户的行为。
4.“补录名额”诈骗:针对落榜考生,骗子会在录取结束后,谎称高校名额没招满,说有“内部补录名额”来索要钱财。
案例三:樊某的“计划外招生指标”骗局
被告人樊某谎称自己有“关系”,能让落榜生通过“计划外招生指标”补录到985大学的全日制本科,甚至还给受害人写了“保证书”。结果,受害人转给他64万元,最后发现都是骗局。樊某因还涉及其他诈骗,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六个月,并处罚金十万元。
事实上,高考补录都是通过各学校招生办公开征集志愿录取的。有些家长和考生落榜后心有不甘,就容易相信这些小道消息,希望能“另辟蹊径”,结果就被骗子利用了。
5.冒充军校招生人员诈骗:不法分子利用军校招录流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行骗,会假冒军校领导、军队干部,或虚设招生机构,伪造合作协议、录取通知书等来骗钱。
案例四:李某冒充军人诈骗军校入学名额
被告人李某谎称自己是军人,还伪造录取通知书,声称能帮助受害人的孩子进入军校,结果骗取了30万元。法院最终判决李某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五万元。
新型诈骗手段:AI技术下的新风险
随着AI技术发展,诈骗分子也将其应用于高考诈骗,迷惑性更强。
1.AI身份冒充诈骗:骗子会盗用成功考生的形象,利用AI技术合成虚假的视频、语音,伪造出“备考经验分享”“招生政策解读”之类的内容来吸引粉丝。然后,他们就会以“内部信息”“会员费”的名义来收费。他们利用AI换脸、语音克隆技术,大大降低了伪造的门槛,再结合社交媒体的算法,精准地推送给考生和家长群体,大家一定要注意辨别。
2.AI押题卷诈骗:骗子会宣称自己的“AI大数据押题命中率90%”,然后高价出售所谓的押题卷或者付费群组,但实际上里面根本没有什么真实的内容。有些诈骗链接里还可能藏着木马程序,会窃取你的个人信息。他们还会伪造“命中率”数据截图,结合“绝密预测”这些热点关键词来引流。
3.AI监考作弊诈骗:骗子会冒充考试院,给你发短信,谎称“AI监考判定你作弊,需要缴纳保证金”,利用考生恐慌的心理来诱导转账。他们会伪造官方短信模板,甚至会植入你真实的考试时间、科目等细节,以此来增强可信度,所以大家收到这类短信一定要仔细核实。
4.AI志愿填报诈骗:骗子会推出所谓的“大数据志愿神器”,收取高额费用,声称能帮你精准匹配院校,但实际上是为了套取你的个人信息,甚至会误导你填报志愿。
5.AI合成声音诈骗:骗子会通过打电话等方式,录下你或者你重要关系人的声音特征,然后利用AI技术进行语音合成,用伪造的声音来实施诈骗,让你放松警惕。
6.AI换脸诈骗:AI换脸能让人脸效果更真实,更容易取得对方信任。骗子会利用AI技术,把别人的脸换成指定人的脸,冒充你的亲人、朋友等重要关系人,通过合成视频或照片来“以假乱真”,扰乱你的视线,从而实施诈骗。
面对AI诈骗,大家应提高警惕:多渠道验证身份,如电话加视频确认,多问一些只有本人才知道的具体信息,反复确认对方是否为本人。大额转账选择“24小时到账”并尽量使用银行汇款,避免通过社交软件进行转账,因为银行系统相对更安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谨慎使用自己的人脸、指纹、身份证号码等个人生物信息。拒绝不明诱惑,不轻易接听陌生人电话,不随意点击不明平台发来的广告、中奖、交友等链接,不要随意填写个人信息。此外,观察视频中人物的眼神、嘴型、光影、背景是否异常;语音通话中是否有不自然的停顿、口音变化;以及在涉及金钱时“不确定即不转账”的原则,也是判断真伪的依据。
防范措施与维权指南
1.认准官方渠道:查分、填志愿、查录取,务必通过考生所在省教育考试院的官方网站、官方APP或指定平台。记住,官方渠道的网址都会带有“.gov.cn”或者“.edu.cn”的域名,教育部已经点亮了官网标识,大家要特别留意。千万不要轻信那些非官方平台的信息推送或者陌生电话里所谓的“内部消息”,从源头上筑牢信息安全的防线。
2.核实信息,拒绝承诺:任何声称有“特殊渠道”“内部关系”的信息,都不能轻易相信。务必通过学校或者省招办的官方电话或网站进行核实,确认信息的真实性。当你听到“低分高录”“免试入学”“私人关系”这些话术的时候,一定要高度警惕。正规的升学体系都是公平公正的,根本不存在什么“特殊通道”或者“额外收费指标”。任何声称“花钱就能上大学”的说法,那都是诈骗分子的伎俩,千万不要抱有侥幸心理而上当受骗。
3.不泄露信息,不轻易转账:千万不要把考生的身份证号、准考证号、密码、银行卡号等敏感信息随便告诉陌生人。任何要求你预付“手续费”“保证金”“疏通费”等等费用的,一律拒绝。正规的招生录取是不会收费的,而且缴费必须通过高校的对公账户,如果要求你转到个人账户,那肯定是涉嫌违法。
4.证据固化,快速报警:一旦发现被骗,第一时间保存好转账记录、聊天截图等证据。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进行公证。马上拨打96110反诈专线,越快越好,8分钟之内,资金很可能就能被拦截住。诈骗金额只要超过3000元,就可以立案了。千万不要因为觉得不好意思或者羞耻就放弃报案。报案是维护自己权益的第一步。完整地保存好聊天记录、转账凭证、通话录音等所有证据材料,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5.保持理性,杜绝侥幸:很多家长对孩子的真实分数不愿接受,总是迷信有所谓“破格录取”的潜规则,更愿意相信“特殊渠道”能够操作。司法数据显示,有61%的家长都抱着这种心态。在录取关键期,信息不对称很容易导致家长恐慌。有73%的受害家长表示“不懂招录规则”,而诈骗分子就会利用一些专业术语来制造信息差,让家长摸不着头脑,从而放松警惕。此外,骗子会伪造红头文件、工作证件来降低受害者的防备心,加上“别人家孩子都上了985,我家孩子不能输”这种攀比心理,很容易让家长对“保录取”的骗局产生信任。
求学之路靠实力,切勿轻信所谓的“升学捷径”。希望广大考生和家长都能提高警惕,增强法律意识,共同构建防诈骗网络,守护好自己的权益和未来前程。
(点击收听更多精彩内容)
封面图片由AI生成
记者:周乐
供稿:区人民法院 区司法局
编辑:陈依婷
初审:岳顺顺
复审:何婷婷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益升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